请稍候...关闭

大魏宮廷

賤宗首席弟子

歷史軍事

生作大魏皇子,願當盛世閑王。誌在偎紅倚翠犬馬聲色,胸懷家國百姓社稷安危。若兄賢,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175章:百家爭鳴【二合壹】

大魏宮廷 by 賤宗首席弟子

2018-8-23 10:48

魏興安四年的八九月,遵從魏王趙潤的命令,禮部著手舉辦有史以來首次的百家文壇盛事,讓天下各學派的領袖,去爭奪那「四主、八輔」攏共十二個名額。
鑒於此前大梁已經被這些文人攪地滿城風雨,因此,禮部特地將考核的場地搬到了城外,在大梁城的東南大概十五裏處,劃出了壹塊空地,作為百家門徒相互辯論、爭取名額的場地。
在若幹年後,這塊空地上,會建立起魏國的最高國立學塾「大梁學宮」,為魏國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而眼下,這裏還只是壹片荒涼的空地而已。
九月初,當大梁本地的農戶們準備著秋收的時候,城內的百家門徒們,各自帶著草席、幹糧,徒步到這片空地,像劃地盤似的,劃出各自學派的勢力範圍。
盡管這塊空地看起來十分荒涼,但這絲毫不能影響諸學派門徒火熱的心,鋪上草地,與同伴討論學術,思考著如何擊敗其余的對手,奪取壹個名額。
這些當中,有的是魏國的在職官員,有的則是在野的白身,而有些人,他們甚至都不是魏人,但傳承於相同學派的情誼,讓他們彼此坐在壹起,看起來十分團結。
“謔!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
看著壹群法家門徒從面前走過,在儒家子弟當中,有壹人低聲驚呼道。
聽聞此言,有來自其他中原國家的儒家弟子好奇詢問道:“這張啟功何許人也?為何賢兄對他如此忌憚?……在下公羊郜,來自大齊。”
“妳是齊人?”只見方才驚呼那人打量了幾眼公羊郜,隨即點點頭低聲解釋道:“天策府,乃我大魏君主直掌的府衙,而張啟功,便是這座官署中的實權人物,論地位並不亞於各部尚書。”
聽了這話,公羊郜面露吃驚之色:“魏王近臣,竟是法家門徒?這……這可如何是好?”
話音剛落,附近便有儒家子弟寬慰道:“公羊賢兄莫驚,我儒家子弟中,亦有陛下近臣……”正說著,他臉上露出幾許喜悅,笑著說道:“來了!”
公羊郜擡起頭來,順著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便瞧見有壹名年輕的文士正策馬而來,待靠近儒家子弟們的聚集地後,那年輕文士翻身下來,從馬背上拿下壹陣包裹,疾步走來都諸儒家子弟見禮:“鴟來遲壹步,諸位賢兄賢弟請勿見怪。”
附近的儒家子弟紛紛回禮,其中或有人提醒道:“介子兄,法家的張啟功方才已經到了。”
“哦。”
介子鴟環顧四周,沒過多久就瞧見張啟功正坐在壹張草席上,與其周圍那壹幹法家子弟高談闊論,談笑風生,儼然已經成為了法家子弟中年青壹代的領袖。
似乎是註意到了介子鴟的目光,張啟功轉過頭來,與介子鴟對視了壹眼,雖然微微點了點頭權當打了招呼,但其眼中的倨傲神色,介子鴟卻看得清清楚楚。
『呵。』
介子鴟淡淡壹笑,同樣點點頭作為回應。
作為魏王趙潤的左膀右臂之壹,介子鴟對張啟功可不陌生,就像他介子鴟日後註定會接替杜宥的內朝首輔職位,甚至可能位列丞相,而張啟功,亦註定會成為司刑的首官。
而此時,公羊郜驚訝地打量介子鴟,見來人風度翩翩、器宇軒昂,遂私下詢問道:“此……何須人也?”
或有知情者低聲介紹道:“此乃朝廷大臣,陛下跟前近臣,介子鴟。”
“比之方才那張啟功如何?”公羊郜問道。
那人輕哼壹聲說道:“自然是介子兄高出壹籌。”
因為知道文人相輕的道理,公羊郜也沒有太過較真,依舊仔細打量著介子鴟。
不曾想,他的目光被介子鴟註意到,後者面帶微笑走了過來,拱手見禮道:“這位賢兄好是面生,不知是哪裏人,學的又是哪派?”
公羊郜連忙拱手回禮道:“齊人公羊郜,見過介子大人。在下學的乃是蔔氏壹脈……”『註:蔔氏,就是子夏。』
『蔔氏壹脈?』
聽了公羊郜的話,周圍的儒家子弟都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公羊郜。
為何,因為蔔氏壹脈的思想在儒家中較為‘另類’,它並不關註「克己復禮」,教導人學習古代聖賢的言行、舉措,而是提倡「與時俱進」,不要壹味地套用聖賢的經典,因此在當前這個時代,儒家子弟對蔔氏壹脈贊毀參半。
這不,在公羊郜說了這話後,周圍的儒家子弟都不經意地與他疏遠了壹些。
但唯獨介子鴟眼睛壹亮,仿佛是遇到了同道知己。
在其他儒家子弟驚訝的目光下,介子鴟笑著對公羊郜說道:“來地匆忙,不曾攜帶席子,賢兄可介意介子與妳同席?”
“固所願耳!”公羊郜欣喜地說道,連忙邀請介子鴟。
二人坐下之後,便相互交談起來,公羊郜隱隱發覺,介子鴟的種種想法似乎與他不謀而合,這讓他更是興致高漲。
情緒亢奮之下,公羊郜亦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他認為,天下戰亂頻繁,是因為諸國林立,而這種混亂的局面,必將被「大壹統」而終止。
聽了這話,介子鴟感覺自己全身說不出的痛快——這可不就是他的想法麽?
『齊人,公羊郜。』
介子鴟暗暗將這個名字記在心中,他知道,雖然眼前這位公羊賢兄乍壹看並不起眼,但在他看來卻是難得的大才,似這等人才,他壹定要替魏王將其留下,豈可任其返回齊國?
想要這裏,介子鴟便隱晦地說道:“賢兄的想法,介子深感興趣,奈何眼下不是時機,待此事之後,賢兄可願到愚弟府上稍住幾日?”
公羊郜壹聽,立刻就領悟到,眼前這位非常支持他的「大壹統」思想,驚喜地近乎要手舞足蹈。
他萬萬也沒有想到,他千裏迢迢從齊國來到魏國,原本只是將見識壹下魏國百家爭鳴的盛事,順便完善自己的「大壹統」思想,不曾想,居然在魏國遇到了壹位與他不謀而合的同道中人——實在是不虛此行!
由於有著相類似的思想,因此別看介子鴟是楚人,而公羊郜則是齊人,他二人還是很快就成為了知己。
“人……好多啊。”
隨著百家子弟陸陸續續來到,公羊郜心中很是吃驚,因為他放眼四周,感覺聚集在這裏的百家子弟,恐怕都有不下於壹千人。
從古至今,文人中幾乎從來沒有如此熱鬧的壹幕。
想了想,公羊郜詢問介子鴟道:“我儒家子弟如此眾多,想來四個「主修」名額,已不再話下了吧?”
“這很難說。”介子鴟微微搖了搖頭。
雖然他也是儒家子弟,但他也知道,傳統的儒家思想具有其局限性,用來教化世人、勸人向善自然是毫無問題,可這回魏王趙潤提出的要求卻是「使國家富強」,在這壹點上,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的優勢非常大。
聽了介子鴟的話,公羊郜很是吃驚:難道他儒家竟然有可能落選?
這在他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見公羊郜面露吃驚之色,介子鴟微嘆壹口氣,向這位新結識的知己簡單介紹了壹下他魏國的君主趙潤:“我大魏的君主,是壹位註重實幹的君王,其實陛下最為偏愛的,正是法家……”
平心而論,趙潤從來都沒有提過他偏向哪家學術,但他近些年的舉措,比如打壓貴族壟斷財富、禁止兼並土地,論功行賞等等,這無壹不合法家「定分止爭」的核心之壹——好在魏王趙潤並沒有反對儒家的‘禮’,否則,儒家那可真是徹徹底底地要被法家拋在後頭了。
而正因為這樣,盡管法家門徒的人數比儒家子弟少很多,但似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刑部尚書唐錚、大理寺卿正楊愈等等,他們壹點都不擔心,因為他們魏國的君主,實際上也是壹位提倡法家思想的人,充其量只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披上了壹層儒家的皮而已。
當然,即便如此,介子鴟還是認為,他儒家奪得那四個「主修」名額,還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儒法之爭」——哪家學術才是第壹主修,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而就目前來說,介子鴟對於他儒家擊敗法家壹事,心中著實沒有什麽把握——反而是他身邊新結識的知己公羊郜,他的「大壹統」思想,相比較儒家傳統思想,更具有擊敗法家的可能性。
此時,主持這場盛事的禮部尚書杜宥,終於出現,在講述了這場辯論的許多要求後,他終於露出了‘正面目’——堂而皇之地走到了縱橫家門徒的那壹邊,讓現場許多儒家門徒壹陣低呼。
誰也沒有想到,魏國負責教化民眾的禮部尚書杜宥,他居然是壹名縱橫家的門生。
而看到這壹幕,似張啟功、唐錚、楊愈等人卻是撫掌暗笑:儒家失卻壹位強援!
考核的方式很簡單,即某個學派的代表,當眾陳述自己的思想,然後由其他學派的人去指出其中的漏洞,只要能說服眾人,或者說服大部分人,就能列入名額候選。
這很公平,在眾目睽睽之下,也做不得假。
而諸學派代表上場的順序,則是按照抽簽的順序,也很公平。
墨家,抽到了第壹場。
墨家的代表,正是魏墨的鉅子徐弱。
值得壹提的是,魏國的工部尚書孟隗,今日也坐在墨家子弟的聚集地,甚至於,還有壹部分工部與冶造局的官員。
『孟尚書,竟是支持墨家學術的?』
介子鴟、張啟功等朝廷官員,均對此十分納悶。
其實確切地說,魏國的工部尚書孟隗,其實並不是墨家門徒,但是對於墨家「註重技藝」的觀點,孟隗卻是非常認同的。
技藝,簡單地說就是手藝,像制作、鍛造、營建等等,都可列為這個範疇。
但很遺憾的是,在這個時代,匠人並不受重視,儒家甚至曾說過墨家註重的技藝乃是「奇技淫巧」,可想而知在這個時代匠人的地位。
當然,在如今的魏國,似工部、冶造局、墨家等匠人,可以說早已揚眉吐氣,壹方面是魏王趙潤非常註重工藝技術,另外壹方面,魏國能打敗韓國,這種‘奇技淫巧’可謂是居功至偉。
而如今,墨家與工部以及冶造局的官員、工匠達成壹致,務必要維持現狀,決不能使擁有工藝的匠人像以往那樣被人看輕。
在這個基礎上,工部尚書孟隗帶領著壹部分工部官員,還有壹部分冶造局的官員,仗義支持墨家思想,這使得墨家的聲勢壹下子就增加了許多,潛在勢力與影響力,竟不亞於儒法兩家。
魏墨鉅子徐弱的思想,分為兩個部分,第壹部分,自然是提倡「技藝」,認為「技藝」有利於國家,它不應當被人看輕——在這方面,他指桑罵槐的指責了儒家,因為儒家歷來就看不起這種‘奇淫巧技’。
因此難以避免地,魏墨鉅子徐弱遭到了在場許多儒家子弟的攻擊。
遺憾的是,這次墨家的底氣非常足,當徐弱冷笑著奚落儒家子弟「正是妳們看不起的奇淫巧技,助魏國擊敗了韓國」,儒家子弟紛紛啞然。
雖然不甘心,但儒家子弟必須承認,他們以往看不起的奇淫巧技,還真是幫助魏國擊敗了韓國,而這,是他們儒家思想所無法達到的。
見儒家子弟埡口無言,魏墨鉅子徐弱亦不忘闡述他第二部分的思想,即墨家的核心思想,非攻、兼愛之類的,而這,就讓那些憋著氣的儒家子弟找到了攻殲的法子,壹句「妳敢說魏王與庶民平等?」,徐弱頓時就語塞了。
的確,魏國壹代雄主趙潤,誰敢在農田裏耕地務農的農民能與其平起平坐?
於是,墨家很快就被打了下來。
當然,盡管被打了下來,但列入名單還是沒有問題的,畢竟徐弱第壹部分的「技藝強國」思想,已經符合了魏王趙潤的要求。
值得壹提的是,當眾多儒家子弟攻殲魏墨鉅子徐弱的時候,介子鴟卻壹言不發,這讓公羊郜感到很好奇。
要知道,倘若說儒家跟法家是競爭對手,那麽,儒家跟墨家就是天敵,那是幾乎無法共存的。
出於困惑,公羊郜私底下對介子鴟問道:“賢兄與墨家鉅子有舊?”
介子鴟笑著點點頭,附耳對公羊郜解釋了壹番:“愚弟與墨家鉅子徐弱曾有過討論,他亦認為,唯有天下壹統,才能更好地施行他們「非攻」的思想,因此在這壹點上,他與妳我乃是同道。”
“原來如此。”
公羊郜恍然大悟,既驚訝又興奮地看著場上狼狽地返回坐席的魏墨鉅子徐弱,喜悅於繼介子鴟後,他又找到了壹位支持他「大壹統」思想的同道中人——雖然對方是墨家子弟,而且他對大部分墨家學術都很排斥。
繼墨家之後,第二位出場的,乃是兵家。
兵家的代表,當然就是那位前兵部尚書李鬻,不過出場的卻是李鬻的兒子,兵鑄局局丞李縉——大概是李縉見前壹個出場的徐弱被眾多的儒家子弟攻殲,最後狼狽地返回坐席,擔心自己上了年紀的老父親也遭到類似的遭遇,因此代替出場。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當李縉講述他父親李鬻的「精兵強兵」之策時,幾乎沒有人去攻殲他。
這也難怪,畢竟在這個諸國林立的年代,兵家雖然說影響力不及儒家與法家,但任何壹個國家都不能欠缺兵家思想,更何況,手握四十萬兵馬外加十萬禁衛軍的魏王趙潤,他妥妥的就是壹位註重「強兵衛國」思想的兵家子弟嘛。
據某些閑人統計,當肅王趙潤出現在魏國軍方之後,魏國在軍隊的資金投入,就逐步開始提升,壹直到肅王趙潤繼承魏王位置,魏國的軍費開支,相比較二十年前先王趙偲在位期間翻了六七番都不止——這明擺著,魏王趙潤是支持兵家的嘛!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兵家跟儒家、墨家、法家,基本上都沒有什麽沖突的地方,因此,其他學派的人也懶得與兵家爭論什麽,畢竟兵家是鐵定能入名單的,但是呢,其影響力又註定無法跟儒家、法家競爭什麽,所以完全沒必要樹敵。
第三位出場的,乃是名家。
名家,簡單地說就是辯論者。『註:著名的‘白馬非馬’,就是名家的典故,當然,這個典故讓名家的名聲變得很差,但實際上,名家是超前的辯證思想家,不過壹般人很難理解,所以並不受待見。』
在這個天下,有名的說客,基本上都要學習名家的思想。
像這次,韓國派駐魏國的使者韓晁,亦參加了這次盛事,不過說實話,名家的那些思想,很容易讓人聽得暈暈乎乎,被牽著鼻子走,反正在場的諸派學子聽了半天,也沒搞懂對方究竟在說些什麽。
當然,也沒有人去攻殲名家——因為根本沒聽懂嘛。
第四位出場的,乃是縱橫家。
作為縱橫家的代表,禮部尚書杜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只是大概的思想,畢竟縱橫家的思想,並不好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外談論,尤其是像杜宥這種身居魏國高職的官員,這很容易暴露魏國的戰略意圖。
正因為杜宥講述地很淺,因此,雖然並沒有多少人挑刺,但也沒有多少人支持。
倒是名家的有些子弟,給予了鼓掌支持。
這也難怪,畢竟名家跟縱橫家的關系很不錯,像某些知名的說客,比如齊國的著名說客「馮諼」,就兼名家、縱橫家兩家的學術理論。
繼縱橫家之後,雜家、家、農家等等,亦陸續派各自的代表出場。
不過在現場很多人看來,這些小家學派純粹就是來混臉熟的,要麽是不能符合魏王趙潤「使國家富強」的要求,要麽就是本身的思想就有問題。
就比如雜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將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壹鍋燉,說得好聽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但事實上,這本身就有問題。
就比如說,儒家的「愛」跟墨家的「愛」,壹個提倡區分對象、區分階級的仁愛,壹個提倡不分對象、不分階級的仁愛,這本身就是對立的,如何兼收並蓄?
再比如儒家講究以禮治國,仁情高於法律,而法家提倡依法治國,法律高於壹切(實際上還是有保留的),這兩者又如何兼收並蓄?
於是很遺憾地,雜家很快就被淘汰,連候選名單都沒能被列入。
跟雜家壹起被淘汰的,還有家。
家,說白了就是收集名人軼事、民間流傳的,雖自成壹派,但說實話確實對國家沒有什麽裨益,只是讓民間百姓多了壹種娛樂的方式而已。
這個學派被淘汰,諸學派子弟壹點也不意外。
至於農家,這個學派被淘汰,就有點戲劇化了。
農家的思想很簡單,就是「重農桑、足衣食」,在這壹點上,其實儒家也是支持的,可壞就壞在,農家思想中有壹部分類似墨家思想,提倡讓君主下田耕種,了解百姓疾苦,這壹點,儒家就不能接受了。
傳統儒家對農事的看法是:我知道農耕的重要性,並且堅持認為壹個國家想要強大,絕對不能疏忽農事,但我本身不會去務農,因為那是下等人做的事。
於是,農家也被淘汰。
而在此之後,便是儒家與法家,也是這是盛事中最最讓人矚目的。
其實儒家與法家,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相同思想的,即維護王權,而彼此最大的矛盾,則在於「以禮法治國」還是「以國法治國」。
至於兩者延伸的思想中,儒家認為特權階級享受特權,而法家則認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這壹點上,法家還是有所保留,即忽略了君主,即所謂的「君王之下、王法人人平等」,因為他們需要得到君主的支持。
而這也導致,法家被儒家攻殲這壹點時,往往都啞口無言。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