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出人頭地

鬧鬧不愛鬧

都市生活

這是壹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講起的故事,那是壹個波瀾壯闊,雲波詭譎的大時代。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八十章 宋成蹊

重生之出人頭地 by 鬧鬧不愛鬧

2025-2-12 17:46

  看到來了幫手,趙美珍壹邊搬著家什壹邊與這些老老小小盤交情,倒是宋春良看到自己老婆抱著梅瓶上了樓之後,壹步三回頭的小心湊到宋天耀身旁,等宋天耀把陳泰支使走遠之後,他對自己兒子有些囁嚅地說道:
  “這裏不用妳幫手,妳去九龍城壹趟,把我們搬家到灣仔太和街的事告訴妳阿爺壹聲,還有這個。”
  說著話,宋春良動作極快的撩開汗衫的衣襟,從腰帶處摳出壹個碎布包塞進宋天耀的西裝口袋裏,確定趙美珍沒有發現自己的動作之後,對宋天耀催促道:
  “這裏不用妳幫手,妳媽問起,我就說妳去公司做事,晚上回家吃飯。”
  看到自己父親好像做賊壹樣,宋天耀就有些想笑,也沒去翻他塞給自己的那個碎布包裏是攢了多久的私房錢,笑著對自己老豆點點頭,與遠處的師爺輝開口打了個招呼讓他在這裏替自己照看,這才讓茶樓的夥計幫忙叫了壹輛黃包車送自己去碼頭過海去九龍。
  宋春良的父親,自己的祖父,宋天耀坐在黃包車上用手指輕輕扣著車邦陷入了沈思,自己穿越之前的那個宋天耀,小時候是跟隨祖父宋成蹊長大的,讀書寫字全都是那位祖父傳授的,不過自從香港淪陷之後,宋天耀就再沒什麽機會見到這位祖父,倒不是他不想見,而是趙美珍與這位祖父翻了臉,家裏的其他三人誰提出要去見宋成蹊,她就動怒發飆,就連逢年過節,都只打發宋春良自己去看壹眼,宋天耀宋雯雯兄妹兩人想都不要想去給自己的阿爺磕頭拜年,這些年來,宋天耀都是悄悄瞞著母親,偷偷去見自己那位祖父。
  而穿越之後的宋天耀,壹直忙著改善生活環境,沒有安排出時間去見這位老人,說起來,他對自己這位祖父的傳奇經歷,其實非常感興趣。
  坐跨海小輪到達九龍碼頭,這次沒有坐黃包車,而是恰好遇到壹輛的士來碼頭送人,宋天耀向來是不會委屈自己的,雖然的士計程車比黃包車的車費貴了幾倍,但是宋天耀仍然願意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舒適和優越感。
  拉開計程車的車門坐上後座,說了壹聲去九龍城寨之後,那名穿著制服的計程車司機對宋天耀謙遜笑笑,就發動了汽車。
  整個香港現在這種紅色塗裝的計程車也不過兩百輛,倒不是計程車的數量少,主要是想做計程車司機,比考警察還要難太多,考警察就算大字不識,只要用錢打點好考官,總能混壹身虎皮穿穿,但是考計程車司機,要先學英文,不然鬼佬搭計程車,不懂英文怎麽知道對方去哪?還要考中文,至少要懂的看懂地圖上的標識文字,最後還要考駕駛技術,任何壹樣不及格,都不要想著能做這份工作。
  可是如果自家孩子懂英文,又懂中文,那還不如去商行找份體面工作,所以香港的計程車從業者壹直不太多,笨的考不上,聰明的又不肯做,結果就是想坐計程車,除非提前預約,不然想靠站在大街上招手攔車,恐怕壹兩個小時都未必能攔的到。
  計程車的速度比起黃包車自然快了很多,加上下午街道上行人不多,不過二十分鐘,這輛計程車就穩穩的停在了九龍城外的龍津大道上。
  宋天耀付了車錢,又額外給了司機壹元的小費,這才望向這處在後世被稱為亞洲最著名貧民窟的建築群。
  此時的九龍城寨,還遠沒有七八十年代時那樣大廈林立,光陸離奇,只是壹些三五層高的木樓石屋淩亂錯雜的圍繞著幾座核心建築不斷擴大堆積,更外面則是木屋和鐵皮屋,九龍城寨的城墻,早就在香港淪陷期間,被日軍破壞壹空,這些建築沒有了城墻遮擋,就好像野草壹樣肆無忌憚的瘋長,至於古老建築,在1940年香港殖民政府武裝拆遷中也大多都夷為平地,只留下了壹座1847年修建的龍津義學,壹間安老院,剩下的所有建築,都是戰後無家可歸的百姓再次搭建的。
  臨街就是幾處掛著煙槍當招牌的煙館,還有壹些二樓窗口掛著件紅肚兜的半掩門娼寮,裏面傳來男女調情的聲音,緊挨著煙館的隔壁,則是搖動骰子的聲音與賭徒下註的聲音夾雜在壹起,顯然裏面的人賭性正濃。
  雖然生活在這裏的人大多數都是窮人,但是卻不缺黃賭毒滋生的土壤。
  看到宋天耀這樣壹個西裝革履的青年出現在九龍城寨內,壹些在外面準備攬客的人都有些錯愕,顯然很少見到他這種衣衫筆挺的人出現在這種窮地方,壹時間都忘了上來對他招呼。
  宋天耀沿著九龍城寨僅存的主路龍津大道走到城寨的中央位置,壹處遍布歷史滄桑痕跡的石制牌坊出現在他的面前,這座百多年歷史的牌坊正中刻著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雖經壹個世紀的風雨吹打而不改虬勁本色,龍津義學。
  左右則是壹副楹聯,“其猶龍乎?蔔他年鯉化蛟騰,盡洗蠻煙蜑雨;是知津也!願從此源尋流溯,平分蘇海韓潮。”
  這處牌坊的旁邊還有壹塊已經殘了小半的石碑,依稀能看到上面是壹篇碑文《九龍司新建龍津義學敘》,文末署名道光二十三年,新安縣知縣黃銘鼎。
  牌坊後面,就是整個九龍城寨如今歷史最久遠的建築,也是香港地區最早的壹處中文書院,龍津義學。
  宋天耀忍不住伸出手指去輕輕摸了摸已經斑駁的行草石刻,盡洗蠻煙蜑雨,平分蘇海韓潮。
  上壹世時,宋天耀來過香港觀光,也來過已經被改造成公園的九龍城寨地區遊玩,卻沒機會見到已經被英國人連城寨壹起拆去的這處牌坊,此時看到這篇寄予厚望的碑文,和這幅氣勢非凡的楹聯,頗有些赤壁懷古的心境。
  走進龍津義學,裏面的學舍和考舍早已經被英軍在當年拆毀壹空,只留下兩處建築,壹處是二層的石樓魁星閣,壹處是議事廳,魁星閣如今是宋天耀祖父宋成蹊教書居住的地方,議事廳則是九龍城寨的居民在此商討議論城寨事務的地方,因為自從九龍城寨的鄉公所被拆了之後,龍津義學也壹直承擔著九龍城寨鄉公所的作用。
  走近這處已經檐角見殘的二層石樓,不用邁步進去,裏面已經傳來幾個孩童背書的聲音:
  “取善輔仁,皆資朋友;往來交際,叠為主賓。爾我同心,曰金蘭;朋友相資,曰麗澤。東家曰東主,師傅曰西賓。父所交遊,尊為父執;己所共事,謂之同袍。”
  宋天耀從魁星閣門口處稍稍探頭朝裏面望去,自己那位祖父此時穿著壹身漿洗的已經有些毛邊的竹布長衫,下頜上蓄著花白的文士胡,端坐在孔聖人畫像前的講座之上,眼神銳利的盯著下面十幾個臟兮兮的孩童,宋天耀壹探頭,端坐的宋成蹊就從地上拾起了壹顆小石子,隨手壹彈,啪的壹聲正中宋天耀的腦袋。
  嚇的宋天耀急忙把腦袋收了回來。
  等下面的孩子們把壹段《幼學瓊林》誦完,宋成蹊又講了十幾分鐘算學,太陽西斜,魁星閣內已經暗了下來,這才開口讓下面早已經坐不住的那些孩子們放學。
  等那些好像馬騮壹樣的孩子們蜂擁而出之後,宋成蹊才站起身,慢慢走出來,對外面的宋天耀開口說道:
  “怎麽?妳父母舍得讓妳來見我這個老頭子?不怕我害死他們的仔?”
  此時已經六十二歲的宋成蹊站在宋天耀面前,就如同個文質彬彬的老學究,他上下打量了壹下宋天耀的這身西裝:“要成親啊?所以穿的這麽光鮮來請我去飲妳的喜酒?”
  宋天耀把自己父親塞給自己的碎布包取出來遞給宋成蹊:“我老豆不知道瞞著我老媽攢了多久,讓我特意送來給妳的,仲有,我們搬家了,從九龍嘉林邊道木屋區搬到了港島灣仔太和街,我老豆讓我來告訴妳壹聲。”
  “離我越遠越好。”宋成蹊接過碎布包掂了掂,朝遠處壹個走的稍慢的孩子叫了壹聲:“宗義,把這個拿去隔壁安老院給鴻伯,告訴他,晚上我請安老院那些老骨頭飲酒。”
  “妳自己衣服都快磨的露屁股,仲有心情充大方拿錢出來請那些老人飲酒?”宋天耀嘴裏抱怨著,但是卻沒有阻攔,任由宋成蹊把自己老豆那些私房錢給了孩子,他則從西裝口袋裏取出香煙,遞給宋成蹊壹顆,又劃著火柴,幫老人點著。
  “我都當自己未有過那個仔,幹嘛要花他的錢?”宋成蹊吸了壹口香煙,轉身朝魁星閣裏走去:“進來。”
  宋天耀跟在祖父後面進了魁星閣,沿著木制樓梯上了二樓,這處魁星閣壹樓是宋成蹊教書的學堂,二樓是他的起居室和藏書室,壹上二樓,就有壹股紙張發黴的味道讓宋天耀忍不住皺了皺鼻子。
  兩排裝滿了書籍的木制書架,壹張老式酸棗木書桌,兩把藤椅,壹張木床,還有兩盆蘭草,就是偌大二樓的全部家什。
  對自己祖父這裏,宋天耀並不陌生,他小時候就是在這裏長大,在這處二樓還曾經住了幾年。
  看到書桌上鋪展著毛邊紙,宋天耀走過去拿起毛筆蘸了蘸墨,隨手在紙上寫了幾筆,宋成蹊取了兩個茶碗過來正準備倒水,看宋天耀提筆,動作就停了下來。
  宋天耀在紙上隨手寫了幾句宋人劉克莊的詞:束缊宵行十裏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墻,推倒胡床。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宋成蹊在旁邊等宋天耀寫完把筆放下,這才繼續從暖壺裏倒了兩碗水,開口說道:“大半年不見,字居然有些長進,只不過筆鋒銳而偏,觀字如人,妳現在穿的好像上門女婿壹樣,壹定是投機取巧略有小成,我猜妳父母能搬家,壹定是妳做的,靠他們那對公母,想搬出木屋區?難吶。說起來,我好像未教過妳讀《宋詞》,《全唐詩》妳也只學了壹半就被妳母親帶走,劉克莊這首詞很是狂放,讀來酣暢,寫來淋漓,如果這首詩是妳此時心境,那就與妳投機取巧的現狀不符,這是什麽?明明心中所謀不小,卻不會坦蕩直中取,偏偏學些腹黑城府,虛偽。”
  宋天耀吐了壹口氣,他的書法水平談不上太出色,只不過上壹世有了錢之後附庸風雅,裝模作樣跟著幾個所謂書法大家學了學臨帖,倒是宋成蹊說的觀字如人之後那幾句話,讓他心中忍不住道了句犀利,這幾句話,幾乎已經和把自己剝光衣服直指內心沒什麽區別,看來自己以後要註意,無有必要,少在這種上年紀的老人面前賣弄書法。
  如果宋天耀不認識自己這位祖父,只走在大街上,絕對會把這個穿著粗布長衫的老頭子當成落魄潦倒的封建老古董,但是實際上,自己這位祖父的大半生,雖然稱不上亂世縱橫,但是也絕對算波瀾壯闊。
  宋成蹊,公歷1889年,就是光緒十五年,生於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自幼習文練武,家中本是紡織大戶,頗有些錢財,後來被同行勾結官府陷害,父親被囚,家道中落,宋成蹊十七歲時壹怒殺了仇家逃亡在外,流落江湖。
  光緒三十四年,宋成蹊十九歲,流落江蘇,被洪門江蘇省洪門組織“東梁山”山主李近洲邀請,就任“東梁山”內八堂香長(軍師)壹職,“東梁山”當時徒眾四百余人,多為伶人或珠玉金銀加工為業,1909年洪門“東梁山”結識清幫陳其美,1911年“東梁山”參與上海起義,自號伶人敢死隊與陳其美進攻上海制造局,東梁山副山主,護印,護劍等骨幹戰歿,山主李近洲肺部中彈重傷,宋成蹊救下李近洲,李近洲臨死前傳下山頭訣,“東梁山”山主壹位傳給宋成蹊。
  滬軍北伐煙臺時,“東梁山”眾人在宋成蹊領導下加入滬軍北伐先鋒隊,後因司令劉基炎投靠袁世凱,宋成蹊行刺劉基炎不成之後,帶數十骨幹偷偷逃回上海,1913年,宋教仁遇刺,革命軍內部分裂,宋成蹊遠走廣東重返潮州老家,1917年開始,追隨粵軍總參謀長鄧鏗任手槍隊成員,1922年鄧鏗遇刺身亡,粵軍第壹師分裂,宋成蹊對革命心灰意冷,舉家前往香港,以在九龍城寨龍津義學做教書先生為生,直到如今。
  所以此時宋天耀哪怕與自己這位祖父面對面對視,都有壹種無法名狀的虛幻感,面前這個衣著樸素,嬉笑自如的老頭子可不只是個古板窮酸的教書先生,還曾是粵軍總參謀長的手槍隊護衛,以及,洪門組織東梁山現任,也可能是最後壹任山主。
上壹頁

熱門書評

  • 暫無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